作为新世纪的技术工人,我们更要学习钱学森的精神,更要继承钱学森的精神,爱国、坚毅、执着、勇于创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钱学森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关于看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1
下午,按照学校的预先安排,在县影剧院看了电影《钱学森》。开始时片头走得快,只注意到陈坤主演,黄建新执导,连漂亮的钱老夫人蒋英是谁演的也不知道
在影剧院看电影和网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剧场的灯光一灭,大厅顿时灰暗,像进入了没有月光的晚上。宽长的影布上现出画面,音乐响起,把人带入艺术的氛围。轰隆一声巨响,火箭从高高的发射台上插入云霄,犹如我旁边的墙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着震颤。画面,音效的质感太强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热恋中的人儿不惜花钱买票到电影院中消费,那是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啊。
陈坤的明星范十足,白面书生,脸型稍长,面孔冷峻,气质形象没得说,岂能一个“佳”字了得。饰演钱夫人的女角色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让我的眼睛绝无挑剔之处。只是我潜意识里的像钱老这样中西贯通的天才科学家,应是比较沉稳、内敛,比较有内涵,个人感情方面并不喜张扬的形象。故事一开始很浪漫:蒋英在上海某个剧院开个人演唱会,粉丝很多。一曲完毕下台来受到围堵,而此时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见了梦中的白马王子。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没有过多的热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女友说刚从欧洲回来,下面还有很多演出,但年轻后生只有一句话,跟我走吧,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蒋英就义无返顾地随着男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马上就出发”。我没有看过钱学森更多的传记,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说蒋英学的是艺术,骨髓里有浪漫的因子,这个故事发生的有因缘,那么我有点不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发生在钱学森身上,却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钱学森受了多年的美国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这样对女生大胆追求示爱本来就很很正常。总之,这么严肃的一个题材的电影,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爱情的花朵,让人的眼睛变得很轻松,很美好。这和我去年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包括两弹一星邓稼先、钱学森的)
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知道。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一定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面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么发自内心的爱国?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终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儿都是也应该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连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都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曾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固然反映了冯·卡门先生的爱国情感,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我更细微的感触到美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联想到眼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何尝不是与对重
视科技人才有关。
钱老与蒋英的结合是美好的,浪漫的。我理所当然的理解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智慧与美丽的结合。片末镜头很有意思:钱老夫妇相互搀扶着行走在林荫小道上,钱老略带歉意的对夫人说:这辈子你如果不嫁给我,很可能成为一个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赋。你后悔吗?蒋英的回答饶有兴趣,用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采访丘吉尔的母亲,问她有什么遗憾?这位女性自豪的地说,我很骄傲,我为英国生下一个丘吉尔。然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钱老说:“中国可以少一个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这样钱学森这样一个科学家。”这样一对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老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恩爱,让人动容。
影片在钱老98高龄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前的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中结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学,技术,……,还要学文化,艺术。……相信这句话能给当下中国的千万个家长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启示。我愿意相信,科学插在艺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后记:好长时间没写东西,感觉不是正常的日子啦,觉得亏欠,负罪于我的习惯和性格。教学中的事有时也想记下来,但都被以改作业和自己的懒惰为由推辞了。今下午看完这场电影,我是含着泪出来的,搭乘小何的摩的上给他说,回去得趁热打铁,写点感受。从6点半开始敲键盘,两个多小时才完事,看着洋洋洒洒两千多个字,觉得欠账还了一部分了。
关于看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2
4月20日午时,本院组织全体干警职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钱学森》。
电影讲述了:钱学森,留美博士,在美国生活了20年,曾任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在美国有着很高的名气和优越的生活条件,然而在祖国建设的召唤面前,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样优越的待遇,并且经过了美国政府的重重险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之后,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离我们实际生活确实有点遥远,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都用不上。可是,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民族意识却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基层公务员,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生活中的纷繁琐事,我们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对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见,对某些公务人员有看法,皆是因为我们的潜藏于心的爱国情怀,因为我们期望这个国家更好,期望政策制度更贴合实际,期望每个人都受到尊重与重视。既然我们的是爱国的,那就把这种情怀展现出来吧,展此刻平凡的工作中、生活中,说不定在某天,我们身边也会出现一位爱国伟人,受世人爱戴,被历史铭记。
关于看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3
他,历经坎坷,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曾获得“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他,便是我国导弹的奠基人——钱学森。
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在美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丰富的待遇,但是,他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不料,他的这一决定遭到了美国移民局的百般阻挠,因为他们看中了钱学森的能力,不愿意看到他为中国所用。为了留住他,美国甚至派间谍将他逮捕,关在牢房里。钱学森受尽折磨,然而,他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就这样,他与美国移民局坚持斗争了5年,最终,他还是登上了归国的轮船,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钱学森很快地投入科研事业中,开始忘我的工作。每个项目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容不得出半点差错。1960年11月,他带领着其他科研人员尝试导弹发射,结果屡试屡败,不少工作人员都灰心丧气,失望至极,而他却诙谐地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西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在他与同事们的刻苦努力下,一年后,我国第一枚导弹试发成功。钱学森接着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在钱学森的眼里,发射的不仅仅是导弹,而是中国的尊严。钱学森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精益求精,永求上进,开拓创新不断直前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特别是国防现代化基础薄弱。为了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为了洗刷东亚病夫的称号,钱学森呕心沥血。这种情怀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不禁想起周总理说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难道我们读书人不应该有这样一种气魄和理想吗?如果问我看完影片后收获到了什么,那我一定无可置疑地回答:“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最后,我用钱学森的一句名言来劝导同学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的!”
关于看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4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令我们一辈子难忘的名字!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他由于刻苦学习,和惊人的天赋,很快在美国拥有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与妻子蒋英决定回来报销祖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五年之久。整整五年,在美国软禁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一边做研究写书,一边想办法回国。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堪称经典的《工程控制论》。无论在美国的条件多么好,无论美国政府怎么劝诱他,他都毫不动摇。最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他回国之后,为我国的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和原子弹。还做到了两弹结合,他培养出了大量可及尖端人才,让中国科技迅猛发展,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钱学森在中国的生活条件和在美国的时候没法比,为什么他要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呢?因为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呀!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国为重”!……
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因为他那样热爱祖国,我也要向他学习!
关于看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5
今天早上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建党大业》这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导弹之父》这篇文章。
钱学森自小就受到家庭和学校良好的教育,立志长大后献身于祖国的科技事业。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从交通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师从航空动力大学冯。卡门,获得航空博士学位,成为美国知名的火箭专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急切盼望回到祖国,但受到美军的强烈反对,因此他遭到多年的软禁,失去了自由,甚至被关押在一个孤岛上15天,作为普通人谁能忍受得了呀!但钱学森回国的梦想从没有破灭,进过他不屈不挠的长时间斗争,以及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虏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他一心报效的祖国,之后,他一心扑在中国科技事业中,他所从事的火箭、导弹研制获得巨大的成功,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导弹之父”。
钱学森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医院拔牙,我死活不让妈妈带我去,经过妈妈的一番打骂后,我才进了医院,拔牙之中,我疼得哇哇大哭,我成了牙齿的俘虏,一颗小小的蛀牙竟把我“打”得哇哇大哭。我和钱学森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啊。
当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感慨万分,但今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天,妈妈带我去医院挂水,医院里的阿姨提着两瓶水准备帮我挂水,那笔直而又细小的针头把我吓了一大跳,但想到了钱学森受的种种代价,我心里想:钱学森面对外国人的迫害,都不害怕,着细小的针头又能算什么呢?于是,不顾一切的伸出手臂,挂完了水。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地去学习,当面对险阻的时候,我们要不屈不挠,要与困难作斗争,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不要怕,因为如果你害怕,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如果你不怕的话,还可能会有一线希望,所以,我们要勇敢的与困难作斗争,这样我们就能战胜它。
看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600字5篇
★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5篇
★ 钱学森观后感800字5篇
★ 陈坤《钱学森》电影观后感5篇
★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范文3篇
★ 陈坤饰演电影钱学森观后感5篇
★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600字范文
★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范文5篇
★ 周末看电影的观后感范文
★ 钱学森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