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故事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是要经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影片红高粱中学生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影片红高粱中学生观后感(1)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当有一个好的剧本,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小说《红高粱》正是当时80年代初期流行文学的产物,是一部混合了“寻根文学”与拉丁美洲“魔幻文学”表现手法的小说。作者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三四十年代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故事,赞扬了敢爱敢恨和洋溢着活力的生命。
随着越来越多的无厘头的搞笑片和毫无思想内涵的商业片的流行,反过头来再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早期代表作《红高粱》,发现影片的艺术贡献是十分突出的,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和造型还有豪放粗野的音乐,总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原始的冲击力。
我奶奶被逼无奈为了换一头骡子嫁给麻风病地主李大头,在出嫁的路上遭遇了轿夫们的“颠轿”,一群光着背的粗野汉子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认识了作为轿夫的我爷爷余占鳌;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走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粱地里,波澜壮阔的红高粱地代替了帷帐,在倒塌的红高粱上,两人活力迸发,诠释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欲和生命力。从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爷爷杀死了李大头,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我爷爷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之后这酒成了好酒。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又将我罗汉大叔吊在树上,逼着狗肉铺的伙计剥他的皮。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埋了九年的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军车上的鬼子用机枪打死。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了日本军车。
在艺术色彩上,整部电影富于红和黄两种色调。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从红高粱酿的红色德高粱酒到我奶奶的红色袄裤到我奶奶死后出现日食时铺天盖地的红,这种浓烈的色彩是肆意和张扬的。在中国不管是黄河还是黄土高原还有炎黄子孙仿佛黄色就是代表中国的一种颜色。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导演会把故事的发生地点从山东高密改为大西北的黄土高原,我奶奶出嫁的路上经过了一片尘土飞扬的黄土地,我奶奶的酿酒房前是广阔的黄土地。在红和黄两种主色调里又糅合了绿色和蓝色,高粱地里是满眼透可是气的绿色;在月圆的夜晚,天空是宁静高远的宝蓝色。
影片中的音乐处理也是十分到位的,在我看来唢呐是表现大喜大悲的最适宜的乐器之一,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震天的唢呐声是孤独而又充满力量的,影片有多次情节中的配乐都使用了唢呐。
还有影片中的两次出现的两首歌曲,没有丝毫的矫情和做作。第一首是我奶奶和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之后,我爷爷用自我粗犷嗓音送自我女人的情歌:“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哇抛撒着红绣球哇,正打中我的头哇与你喝一壶哇,红红的高粱酒哎,呀嘿——。”还有就是九月初九敬酒神时候豪放野性的《酒神曲》。《酒神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其一是刘罗汉和伙计们唱的,其二是刘罗汉死后,我爷爷和伙计们唱的。同样的歌曲在两次情节中表达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次的歌表现的是一种喜悦,第二次出现就是要表现一种悲愤和坚强。
影片红高粱中学生观后感(2)
昨日在学校的两节语文课上,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和自我班里的同学一齐把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看完了。可是观影质量很差,那个清晰度不怎样高,并且还是用投影仪放大了的,很多镜头人物面部表情都看不清...并且我们还是分两节课分开看的,第一节课看了一半、第四节课又播另一半,又因为上厕所导致中间有几分钟我甚至没看上...弄得我很是气愤啊~再加上,我们班那帮子同学...一看电影就结伴聊天、乱吐槽,不认真,真是恨我胆子太小,如果我是个猛男的话早就跳起来把他们骂将安静了、还好那天刘玮同学没有来,他要来了那儿更乱...
由于昨日的观影条件很差、观影环境也较恶劣~并且已经隔了一天了...所以我估计我对影片的欣赏和理解也会受到影响,可是影响和不影响也没啥大要,因为我本来也没啥独到见解或精辟点评...就写点儿自我看法罢了。
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以往说过:“文学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对团体潜意识的寻找。”我认为这句话用在电影艺术上也很适用,尤其是放在电影《红高粱》上看,就更显得其真谛...
《红高粱》看起来给人一种过瘾的感觉,也能够说是一种冲动的感觉,我们都明白这种冲动的感觉是源自于一种荷尔蒙的作用。那么为什么《红高粱》能够作用我们的荷尔蒙呢?答案就是前面所说的,是因为红高粱找到了我们的团体潜意识。团体潜意识,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人人都渴望的到自重感、再比如说我们都渴望被爱、渴望被崇拜,那么《红高粱》抓住了我们哪种潜意识呢?我认为,就是《红高粱》中血红血红的高粱酿出的血红血红的红高粱酒中的加入尿的野味儿的“十八里红”酒所散发出来的“酒神意识”,这种“酒神意识”象征着一种叛逆意识,是一种带着野性透着野味儿的解放意识,是一种最原始的、最纯粹的东西。正是因为它的原始、它的野性,才切中了我们大家的潜意识里的要害。
人是种动物,人类在进化为高等动物之前都是富有野性和血腥残忍的质性的,是没有之后礼貌的感染的。《红高粱》中,高粱是红的,高粱酒也是红的,首先这种色调,就给观影者带来一种冲击力十足的血腥气息;十八里坡是个荒山野岭的地方,是个封建落后的地方,那里的结婚习俗和过去一样,是由父母做主的包办婚姻,片中的新娘子不愿意迎来一个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带着剪刀去赴婚...这也正是这种倔强的反叛意识的体现,她叛逆着这封建礼教对婚姻自由的剥夺;姜文饰演的男主角,为了自我心爱的女人能够幸福、自由,他杀了新娘子的未婚夫,这正是一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自由的召唤。他为了守候自我的感情,利用自我的智谋和勇气,去肉店里面引出恶霸并行刺,最终又放了恶人,恶人也为还恩放走了他,这种霸气和爽快对我们现代礼貌礼教而言不也是一种叛逆和挑战吗?;日本军队占领十八里坡之后,毁高粱、扒人皮,对他们十八里坡的村名们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和强势的压迫,可是他们并不屈服,他们村里的男人们奋起反抗,连夜在高粱地里设好埋伏,在第二天早晨准备跟日军决一死战,虽然最终计划破败,男人们和日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但这更加使观众感觉到那种不畏强权、不甘自堕、保家卫国、为自由而战的反抗精神
、斗争意识,一种野性的回归所展示出的巨大力量。对,正是这种力量,激发了我们的团体潜意识,正是这种力量,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感动和思考,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勇敢?是什么令他们所向披靡、勇往直前?是什么能代表他们那不羁、纯粹、铿锵的人格魅力?我想,是他们守护的红高粱,是他们脚下金黄的高粱地,是他们酿造的融着尿液的高粱酒。正是这种血红血红的高粱酒里的情谊,诉说着他们动人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正是这血红的高粱酒里的精神,促成了他们对酒神的崇拜、引申出了“酒神意识”;正是这血一样的红高粱酒里的酒精,使我们感到了这充满野性的力量对我们荷尔蒙的冲击,找到了我们团体的潜意识......
随着这种荷尔蒙的巨大冲击,在酒精的作用下,影片的结尾,强壮又结实的男主人公站在废墟上,身旁是当时还年幼的“影片讲述者”的父亲,看到了黄土高坡上的日全食,整个世界、还有他的眼镜,都随着红高粱酒永远的变红了......这永恒的红,和这惨痛而壮烈的结局,仿佛在预示着什么,是否、这样的结局预示了一种野性的反抗意识的悲惨命运呢?为了自由,他们同命运斗争着、他们同日本人斗争着、他们也同自我斗争着,而又为了这种斗争,他们最终迎来这惨烈的结局、以求获得那无价的自由...这不正是一种永久的红吗?伴随着这浓烈的红,影片中的“闹婚曲”“示爱曲”“酒神曲”又萦绕在我们耳边、回荡在我们心头,就像那永久的红一样,久久不能忘怀...
影片红高粱中学生观后感(3)
电影《红高粱》在学习和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资料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真正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
影片注重突出情绪冲击力和画面的造型感染力,在银幕上鲜明的展现出创作者的审美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黄土高原的空旷视野下,高粱地中的崎岖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
在风中狂舞不止高粱,热血男女活力的云雨,伴随着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人性的解放和爱的觉醒。
简陋而原始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水汽和烟气,伴着来回走动的人,营造出来一种热气腾腾的气氛,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美。
红色的画面里,“我奶奶”、“我爷爷”们豪情壮烈的牺牲情景,表达对日军侵略的愤懑与仇恨,凸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这部影片又明显的借鉴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如戏曲和话本中的传奇色彩,章回小说的白描手法,以及民间民俗文化的野性与活力。
《红高粱》的成功,正好证明了越是民族性的电影,就越具有世界性的朴素的真理。
影片红高粱中学生观后感(4)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是该片的主题。影片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张艺谋
影片是以“话外音”的形式展开了对“我奶奶”那一辈人故事的叙述,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景象便是刺眼的“红”,新娘红扑扑的脸,红红的盖头,火红的高粱……这红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是一种代表了这里人特有的粗犷、豪迈的红。
电影围绕着余占鳌和九儿的爱情展开,当时九儿被父亲逼迫嫁给麻风李大头,占鳌恰好是轿夫。在迎亲的路上,当地的婚俗是要摇轿子,也就是在这摇晃中,他们暗生情愫,定下终生。在一片火红的高粱地里,二人的身影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他们的爱情那么简单,那么纯粹,甚至没有什么甜言蜜语或是海誓山盟,可却能让人相信这是一段可以长久的爱情。与现代琼瑶式的缠绵、凄美的爱情不同,显得那么清新脱俗,那样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爱情真让人向往!
《红高粱》中另一位重要人物——罗汉大哥则代表的是另一种“红”,那便是那一代人的红色革命情怀。这个传奇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罗汉大哥投身于抗日事业,在抗日浪潮中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他在临死前的慷慨就义形象地描绘出了黄土高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血性的陕北汉子!
正是他的死激起了这片火红色土地上的人民的愤怒,他们也拿起武器与敌人恶战,守护这片红色的土地。影片在这时结尾,九儿为保护其他人故意引开敌人,最后牺牲在了火红的高粱地里,她倒在血泊中,此时的脸被照影的更红了,正巧,天空发生了日食,整个世界变成了红色,红色又一次占据了整个屏幕与开头呼应!
这部有血有肉的《红高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这片火红色土地上的民俗文化的震撼!这部影片后来荣获多个重量级奖项,并且载入中国电影史,留在了一代人心中。它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是值得让我们深思的好电影。
影片红高粱中学生观后感(5)
第一次听《红高粱》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21世纪出,一些新鲜事物涌入我们的小小的世界。那个时候的大人们会在做完农活后一起讨论家长里短、讨论新鲜的事物,比如以山东一个农村为背景的《红高粱》、比如很有名气的电影导演张艺谋、美丽的且吸引人的女演员巩俐。这些都是《红高粱》给我的第一印象。
第二次很频繁的听见《红高粱》还是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大家都在谈论这个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又一次被广泛传播,《红高粱》也无数次被提及。抱着对这位有名作家的崇拜,我把电影《红高粱》看了一遍。第一次欣赏这个以作者家乡山东高密为原型的故事,确实颇受感动,感动那一片美丽的高粱地、感动着九儿的美丽、感动着九儿与余占鳌之间的感情与深明大义、感动着那一辈人的满腔热血,同时也为那个年代的中国感到悲伤、屈辱、愤恨......
第三次听到《红高粱》是前几年的事了,《红高粱》观后感莫言的小说被翻拍成电视剧了,还是周迅和朱亚文主演的。当时处处都能听到大家对周迅饰演的九儿的夸赞、对整部剧的推崇。那时的我并没有想着去看这部剧,在我看来,再怎么拍摄,人物都还是那些人,故事也还是那些故事。
过了三年,偶然一天看见身边有一个朋友在看这部电视剧,我凑过去和她一起看了一两集,那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又被《红高粱》深深的吸引了。周迅的灵动、朱亚文土匪式的气质、那个年代女性的悲哀、那个年代土匪的无奈都深深的打动了我。然而对于这部剧,我最想谈的并不是比较突出的男女主角,又一次回首这部剧,深深触动我的竟是于荣光饰演的朱豪三。
朱豪三这个人物形象是根据民国三十年代一个真实人物“曹梦久”改写的,他是行伍出身的铁腕强人,临危履职,出任高密县长,决意不择手段肃清当地匪患。给人一种“一阵风一阵雨一阵晴天、半是文半是武半是野蛮”的感觉,真的让人难以琢磨。
朱豪三初到高密不久,为当地老百姓也做了不少的事情,他公正的审偷鸡案,严惩偷鸡贼,他说他最憎恨为虎作伥之人;他会怒斥当地老百姓的迷信行为,用大炮轰了龙王爷,高密终于久旱降甘霖;他为了治理好高密一心剿匪、禁大烟。他在百姓心中也算是以为“大清官”。
他有他的正义感,同时他也是很固执的一个人,这份固执也得罪了一些百姓。在高密就任的日子里,土匪一直是他心中的隐患,无论何种情况,肃清高密土匪是他第一目标。记得前几集的时候,他剿了一窝土匪,俘虏了一部分土匪回来,对于那些土匪,他决定把那些浓眉大眼眉清目秀的给枪毙,长得歪瓜裂枣的在屁股上烙一个“匪”字,下次捉住格杀勿论。对于他的处决,有一般是残忍的,但又是无奈的,他说民怕匪,不怕官,这是在立威。在那个年代,身为地方一官,确实也有自己的无奈。
他的固执也害死了一大批无辜的百姓。为肃清土匪,他害死了一个土匪的妹妹,她只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小姑娘;他想到以警察的身份招安土匪,最终这些人都被他的上级秘密处决了,里面不乏一些普通老百姓。
但他又是可怜之人。三个孩子,女儿被土匪撕票了,两个儿子为抗战而死。犹记得他和下属说过的一句话:“知道我为什么怕老婆吗?你说这世界有几个女人能忍受自己的孩子不在身边,一个个失去他们,还得跟着我一起来到这个高密小村?”当时,我只觉得他是一位爱老婆的人、一位严厉而可怜的父亲。
他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人。他是一个军人,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使命。日本人侵略中国,他想尽一切力量去抗争,甚至为了让中央军留在高密抗日,强行征粮,不惜破坏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他也可以不为自己儿子战死而痛苦放弃抗日,反而为了中央军离开高密而吐血倒下。他最后选择去给余占鳌道歉,联合他们一起抗日,保卫高密,最终与自己的夫人一起引爆炸弹与日本人同归于尽。
他的一生有好有坏,有是有非,但终究是功大于过。人都是矛盾的,又有哪些能是完美的呢?喜欢《红高粱》,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是独立的灵魂,同时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是与非,这些正好也是符合人的特性。这是一部鲜活的剧,有血有肉,始终会让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