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田地logo
地图 > 读后感600字 >

朱元璋传记读后感5篇

朱元璋传记读后感5篇

朱元璋作为明太祖,我们也不陌生了,他一直都是比较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我收集了朱元璋传记读后感5篇,一起来看看!

朱元璋传记读后感1

早就看完了这本书,春节回家时看的,很快就看完了,比历史书写得详细一点,比一般的传记粗略得多。

小时候家里有一本朱元璋传的书,肯定不是这个版本,比这个详细得多了。还是小孩子时主要是看里面的故事,但是看完一部分好像书被爷爷奶奶藏起来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时金瓶梅都没有被他们藏起来,为什么单单不让我看这本书,不过前年过年回家又在柜子里面翻到了那本书。

很多人说这本书是写给当时刚开始的领导人看的,难怪有的地方写得那么粗略,却带有很多政治方面的评论。领导人的出身和过程是和朱元璋差不多的,所以他想从他身上学到许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后来很多领导人的政策和作为都似乎有些朱元璋的影子,但是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不会停在某个时代,当时的知识在后来的时代中肯定会有需要适应和改变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从来都不会是一个人书写的,哪怕他有再大的权力和能力。

貌似现在关于明朝的电视电影题材相对都比较少,12年去山东孔府参观时,导游说到朱元璋的出身卑微,领导人拿他自比,所以孝陵得到了保全。朱元璋确实是历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干出一番事业的,最后某就帝业,除了时势造就之外,本人的气质、性格和抱负也很有关系。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一介草民也能翻天覆地,所以登上帝位之后,对于其他人的反叛就显得更加担心,对于权力的巩固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措施,其中很出名的就是锦衣卫,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那颗不得安宁的心。而也许正是对于别人很谨慎,家里人却成为了他精神的寄托港湾,他成了历史上很少把皇子关系、皇位继承、后宫关系等处理得还算成功的皇帝,至少他在位时,皇室中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影响帝国的事情,他与马皇后的故事也得到了后人的传颂。

朱元璋传记读后感2

海子说,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雄主的深心你若懂,又何必揭之昭昭。老子有言: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毛公深谙明帝王之道。主上当朝,大有太祖遗风。书生纵笔行文,直指圣意,岂不出人命?

书生是一种性格,而不是一种职业。百无一用是书生。帝王的心态可是一般书生可以揣测,看得太明白,揣测的太准,难免让当世的帝王心悸。

还好,看的是49版,而非64版。15年间的肃杀之气让这个以前仗义执言的才子学者彻底蜕变成了战战菁菁的为工农为阶级服务的小小螺丝钉。惨死狱中又是多少那个时代学者的共同下场。当他们放弃自己的信念,这已经是最大的牺牲和退让,也是最悲惨的下场。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同的历史悲剧。

吴晗治学严谨,文笔生动,由此书可见一斑。那日深夜读到鄱阳湖之战的时候,窗外的大雨也正下的酣畅过瘾。战船和呼号的声音几乎穿越了六百五十五年的时空,尽在耳畔。眼前战火一片,铁血盔甲,策马奔走,直指皇权。战栗,恐慌,伪装,逃避。。。胜负在次一举,可是守业之路却永无尽头。从来就没有什么固若金汤、永恒保鲜的皇权,也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固守之术。很多事情就是,开始了就再也停不下来。

一段无法概括的过去,让我们如何去评价?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总是唏嘘。而后,只能在历史的洪荒里默默前行,寻一丝希冀,争一片光明。

朱元璋传记读后感3

原本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但是没想到昨晚通宵读完的书现在仍盘踞着整个脑子,于是乎决定将读完这本传记的一些感想记录下来。

说起明太祖,脑海中跳出的词便是:杀戮成性、猜忌心重、文字狱、长相丑陋……一系列似乎没有褒义词,甚至选择这本传记的原因也是因为传记的作者——吴晗,而不是传记的主人翁——朱元璋。听起来有点本末倒置,但是真的对明太祖没有太多的好感。可是这样的感觉在我读完这本传记后有了很多颠覆。

先说传记的文字,从《海瑞罢官》开始接触吴大师,一直喜欢吴大师夹叙夹议的叙事风格。当然也是这样的原因在众多的传记中让我选择了这本。通篇读完,还是很喜欢这种平易朴实的笔法,毫不晦涩难懂,白话的可以。虽然这本传记写的年代较早,字里行间也透露着那个年代的气息,但总的来说,是一本吸引我的传记。

接着说到传记的主人翁,太多的电视剧,太多的野史使得我对这个明太祖一直有嗜杀成狂的印象。但是读完传记,我才发现,其实他也有平民天子的很多通性,年少的清苦、年轻的努力、成年的拼搏……真的,没有哪个人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很难想象,这样一位被打上“嗜杀”烙印的皇帝的偶像竟然是“刘邦”。其实,朱元璋当皇帝之前也是个坦诚、英勇、睿智的统帅,有功劳推给大家,有赏赐分给众人,更是得到了将士的拥戴。历史其实可以这样解读……

与其说朱元璋是幸运的,不如说他是努力的。年少时的瘟疫,不得下选择做和尚开始,朱元璋都是努力的,努力的打水,努力的做事,努力的忍气吞声,所以在家人都死绝的情况下,他坚强的活下来了。

青年时,参与红军。虽然说幸运地得到郭子兴的垂青,而一下子跃成“朱公子”,但是婚后的朱元璋仍是努力的。用书中的说法就是“从小流氓迅速成长成红军大帅”,这也许会借了“养女婿”的光,但一定不是全部。所以在n多将领中,朱元璋脱颖而出,甚至在郭子兴死后顺理成章雄踞一方。

但最后,登上帝位,朱元璋仍不可否认的是个勤勉的皇帝。他铁腕反腐,辛勤办公,没有娱乐,也没有休息。虽然他脾气暴躁,虽然他猜忌心重,虽然他自卑的可以,但是他仍是努力的,努力的希望能巩固自己家的“万世基业”,甚至是看到自己的子孙谦逊,希望能靠自身为后代排除一切他认为的障碍。

另外,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更是努力的。也许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让他这辈子都活在没有文化的阴影下,也许自己也感到自身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明太祖强调“德”和“才”两方面。如果说在建设国家上,朱元璋逊色于后来的康熙大帝话,在教育子女方面,朱元璋绝对更甚一筹,从太子到皇太孙,到后来的明成祖,一个个皆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尽管如此,努力的朱元璋虽然自我来说是成功了,但是留给历史太多恐怖的记忆,从文字狱到各种各样的刑法,从嗜杀功臣到建立锦衣卫,这段历史太沉重了。沉重的让人不忍心去读这段描述的文字。

从个人的进取角度来讲,朱元璋是成功的,从底层一步步走向最顶峰。但是他的个人成功带给中国历史太多的白色记忆。所以,我只能无限钦佩其努力的态度和努力向上的精神。其他,我想没有其他了。

朱元璋传记读后感4

对吴晗这样明史界的大拿开炮,而非从书中学到他三十年的研究成果,读书,到底读什么,似乎成为在行文前,必须先予以反思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在读了几章之后,我确实有过以更积极的视角去阅读这本传说中的五大传记之一,然而阅读终究是一件无法勉强的事情。草草翻完全书,时隔数日回忆起来,嫌弃感丝毫未减。

一、作品的定位

这本《朱元璋传》我拿上手到读完,一直不能分辨,这到底算什么。大量史料的梳理裁剪,夹杂着个人的评论,加上小说式的目录、叙述方式。

算史料,废话太多,叙述方式想逗比又不成功。算评论,浅得让人没有阅读欲,对政局、人性的分析被《明朝那些事儿》甩几条街,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被《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甩几条街。算小说,对不起,没看过这么难看的小说。

所以准确点说,并非定位的问题,而是到底是用哪个定位,能让这本书是一本好书。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确实是吴晗多年研究的心血,价值极高。但是他对作品的定位和作品实际价值所在之间的差异,让人没有兴趣去了解书中的价值。总得先看得下去,再谈其他吧。

我是非常龟毛的读者,对书籍非常挑剔,挑剔到能力范围内变态的地步,尤其是对我认为盛名难副的东西。

二、文笔和逻辑

我以为,除了少数特别的文学艺术类作品之外,文笔不好的,就不要写书,逻辑不好的,就不要写书,文笔和逻辑不好的,就更不要写书。

《朱元璋传》的文笔和逻辑让人想哭。写史平实点或晦涩点都没问题,但麻烦不要用大白话。以及,语句通顺是一种美德。

其实《明朝那些事儿》所采用的写作方式和《朱元璋传》有些相似之处,但是文笔和逻辑,甩《朱元璋传》很多很多条街。

货好?没用啊。给我一大块灰头土脸的玉矿里开采的切割得非常粗糙的还有裂痕的原石,非说这是当代最值钱的几件玉雕之一,这不是玩我吗。

三、史学家的三观

前面两点姑且算作是我个人的过分龟毛,这一点实在是无力吐槽。

《朱元璋传》让我处处读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太明显的牵强附会了一些特殊时期的立场。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朱元璋手下的军队,是脱胎于明教,有很多称呼,但吴晗先生非得选择“红军”这个并不主流、本该避开的称呼。

历史虽然不可避免的带上研究者的主观偏好,但是至少呈现的时候,要尽量是客观的叙事。因为读者更有兴趣的可能是历史本身,而非具体哪一个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就算要把个人情感糅杂进历史,也请隐晦点,不露痕迹的糅杂那些不会被时代抛弃的东西。比如太史公在写《史记》时是有明显的好恶的,力捧迷路侯,黑我卫、霍,但是他的那种情感倾向,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史记》仍是一部非常伟大的著作。

而吴晗先生将革命、建国时期的一些东西刻意的投射到作品中去,几十年后,时过境迁,就变得太过好笑和荒唐。

来几段。

“这一切,蒙古贵族心里明白、害怕,脸上虽然摆出一副狠相,骨子里却正在怕得发抖。怕什么呢?怕人民有组织,怕人民有团结,一句话,害怕人民有力量。”

“彭莹玉可以说是典型的职业革命家,革命是一生志业,勤勤恳恳播种、施肥、浇水、拔草。失败了,研究失败的教训,从头做起,绝不鞠躬,绝不肯占有所播种的果实。”

读书读得好好的,冒出来这种话,闹心不闹心?

身处特别时期,并不是写出这种东西的借口。同时代的其他大拿也很多,写出来的书就很正常。我想问题还是出在作者的三观上,假如三观正一点,分清历史与政治,不在书写历史时过于追求其他目的,或许这本书原本可以是一部非常值得尊敬的作品。

朱元璋传记读后感5

出身贫寒朝不保夕,逆袭为一代天子,开创大明帝国,不可不谓之恒古未有之传奇。其前世虽有汉高祖,但高祖起点至少为吏;其后世虽有毛润之,但十三牙子是进步学生出身,有学识和眼界。而朱重八,四三不靠,家世重度贫困,灾荒年、泄洪区,家人相继饿死,别说做吏,别说上学,其每天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活到明天。

听街坊四邻及家人劝说,他孤身投奔皇觉寺,做佛前扫除,佛后打杂的小沙弥52天。天亦绝人,皇觉寺也难以为继,小沙弥被疏散,美其名曰远道化缘。经庐州皖西入河南,北上鹿邑折返,过亳州,至凤阳皇觉寺。与故友通信被揭发,再次面临绝境,或者坐等被抓含冤而死,或者一不做二不休投身革命,问佛问晴天,惟有华山一条路。报效郭子兴,十个月时间,从普通士卒,至小头目,为亲兵护卫,得到郭的逐步信任和赏识。因郭在东路红巾军中,一直处于弱势,朱毅然决然返乡,拉拢相邻,自立山头。破城池,受降军,也快速发展成为展露头脚的小诸侯,解救郭与水火,迎娶郭之养女,笼络郭之下属。郭抑郁而亡后,借刀杀人解决掉郭公子,霸占郭之亲女为妾。真乃“量小非君子 无毒不丈夫!”

礼贤下士,结交名儒高人,客观研判时局,战略布局与之契合,西拼陈友谅,东下张士诚,南征福建两广,得湖南广西,北伐山东河南,折西山西陕西,终得元大都,其后纳东北和四川云南,天下初定。如此得天下者,最相近者,乃太平天国洪秀全。

立国皆下重手,杀功臣,斩文将,欲尽其快!撤中书,散门下,尚书六部做大,礼吏户刑工兵,老大直辖,灭宰相。皇权王室高度集权,兴郡蕃制,中央增都督府司、通天司、大理寺,六部九卿。地方置布政使、按察使、都督府司三司。大兴文字狱,廷杖士大夫及文儒。强化锦衣卫和检校,威慑官僚体制内人员。延续科举为国举才,乡会殿三试,增国子监培养监生。如此这般仍不放心,一心只为延续万超功业,禁止宦官识字,禁止宫内外一切联系;灭外戚,母系、妻系永不录用。戚宦历史上就一直是国家政权的最不稳定因素,朱欲除之而后快。

倾心雕琢太子朱标,早逝。再立其孙朱允文,为事后永乐起靖难之变埋下隐患。朱世江山,刘基、宋濂、徐达、常遇春等诸位弟兄居功至伟!可歌可泣!太祖明训,是朱呕心沥血之作,但需后续君主勤政而为,其后中衰,皆因违背太祖所立朝纲,肆意乱政怠政而误国,尤为惋惜。

作者吴晗,此书四稿,本刊为第二稿,也最接近作者本意的一稿。吴晗本人,不可否定的有逢君溜马之嫌,因此对朱独裁专政深恶痛绝,不可避免的、含沙射影的,伤害到润之之痛楚,左右敲打,仍不得其意,竟然肆意妄为的写起啦“海瑞罢官”,成为WG祭旗的炮灰,也是咎由自取!晚年,恩人胡适感慨到“吴晗,走错啦而已”


朱元璋传记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 名人传记读后感范文600字

★ 《名人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 《名人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范文

★ 《明朝那些事儿》中学生读后感600字范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5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

★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 《拿破仑传》读后感600字5篇范文

★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 《名人传》的初中生读后感600字5篇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juzitiandi.com/zx161911154